病例点评: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胃肠外科 寇有为教授 胃肠间质瘤(GIST)是靶向治疗的典范,伊马替尼、舒尼替尼、瑞戈非尼分别是晚期GIST的一线、二线、三线治疗选择。既往晚期GIST患者经历前三线治疗后,四线治疗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,新药瑞派替尼的获批为患者带来新希望。本文介绍一例经标准一、二、三线治疗后多次进展的晚期GIST患者,接受瑞派替尼四线治疗2个月后达到部分缓解(PR),且耐受性良好,为患者带来新的生机。 病例简介 患者男,49岁。2015年2月22日,下腹痛1月余,加重3天;无恶心呕吐,无发热,二便正常,于当地医院行超声检查,提示膀胱后占位,CT提示盆腔积液,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(疑似肿瘤破裂),欲行手术治疗,患者自觉腹痛缓解,未手术。就诊于另一医院,收入院;术中探查见腹腔内积血500mL,大网膜布满肿瘤结节,大小不一;盆腔数个肿瘤,最大者直径5cm,盆腔肿瘤破裂出血,考虑无法R0切除,行小肠及盆腔肿瘤切除(R2)。 术后病理:胃肠间质瘤;高危险度。 送检小肠肿物(6cm×5cm×3.5cm,具包膜)、腹腔内肿物(不整形组织11cm×9cm×3.5cm,最大者具部分包膜 6cm×4cm×4cm)、腹壁结节。 细胞呈梭形,核分裂 5~10个/50HPF。 CD117(+)、DOG-1(+)、CD34(+)、Ki-67约20%。 未行基因检测。 一线伊马替尼治疗 2015年3月,术后口服伊马替尼400mg QD治疗,病情稳定,一直服药。 疾病进展,伊马替尼增量治疗 2020年10月,复查CT提示疾病进展(PD),给予伊马替尼600mg QD治疗。 二线舒尼替尼治疗 2020年11月,复查CT提示PD,给予舒尼替尼37.5mg QD连续用药。 三线瑞戈非尼治疗 2021年1月26日复查CT,提示腹盆腔积液,腹盆腔较大范围占位病变,较大横截面20.4cm×12.5cm,纵径约28.7cm,腹膜增厚、多发小结节,注意转移,双膈淋巴结增大,提示疾病进展,换用瑞戈非尼120mg QD(三周停1周)。 2021年1月26日CT 2021年3月13日复查CT,腹盆腔较大范围占位病变,范围较前略缩小,双膈上淋巴结较前增大,肿瘤部分缓解,继续给予瑞戈非尼120mg治疗(三周停1周)。 2021年3月13日CT 疾病进展,瑞戈非尼增量治疗 2021年4月27日复查CT,显示腹盆腔占位病变范围较前略增大,腹盆腔积液较前略增多,膈肌、心膈角多发占位较前增多、增大,提示疾病进展,给予瑞戈非尼160mg QD治疗(三周停1周)。 2021年4月27日CT 手术样本补充基因检测 2021年6月,建议患者行基因检测,结合患者意愿,送检最初的手术样本进行NGS检测,检测到KIT外显子11缺失突变(p.K558_I563del);未检测到其他有意义变异。 四线瑞派替尼治疗 2021年7月30日复查CT,提示盆腹腔占位增大、向阴囊延伸,腹水增多、膈肌、心膈角、腹膜后多发转移灶增多、增大,给予瑞派替尼150mg QD治疗。 2021年7月30日CT 2021年9月27日瑞派替尼用药2个月,复查CT显示腹盆腔占位病变较前较小,腹盆腔积液较前减少,右腹股沟管增宽较前减轻,内密度较前减低等,疗效评价为PR,继续给予瑞派替尼150mg QD治疗。患者目前耐受性好,无严重不良反应。 2021年9月27日CT 病史回顾 专家点评 KIT和PDGFRA突变是GIST的关键驱动基因。靶向药物伊马替尼、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分别是晚期GIST的一、二、三线标准治疗。该例高危GIST患者,先行小肠及盆腔肿瘤切除(R2),再给予常规剂量伊马替尼治疗,病情稳定。患者坚持服药5年7个月后疾病进展,予以伊马替尼增量治疗无效;二线舒尼替尼治疗2个月后,疾病快速进展;换用三线瑞戈非尼(降低剂量)治疗,肿瘤缓解达PR,但治疗3个月后再次进展,予以瑞戈非尼标准剂量治疗,肿瘤继续进展,提示肿瘤恶性程度较高。瑞戈非尼治疗期间,进一步补充了患者最初手术样本基因检测结果,检测到KIT外显子11突变。既往数据显示,二线舒尼替尼对外显子11原发突变的患者,疗效不太理想,ORR 5%, 中位PFS 5.1-7.0个月[1] ,而三线瑞戈非尼,目前已有的基因分型数据样本量都较少,参考价值有限,三期GRID研究mPFS 4.8月,ORR 4.5%,疗效也不容乐观。从该患者治疗经历来看,使用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进展较快,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索。 在Ⅲ期INVICTUS研究[2,3]中,瑞派替尼较安慰剂显著改善≥四线晚期GIST患者的无进展生存(mPFS,6.3个月 vs 1.0个月)、客观缓解率(ORR,11.8% vs 0%)和中位总生存(mOS,18.2个月vs 6.3个月),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。基于INVICTUS研究中的良好表现,瑞派替尼相继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(NMPA)获批用于GIST四线治疗;美国《NCCN胃肠道间质瘤指南》[4]和中国《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》[5]均将瑞派替尼作为四线治疗Ⅰ级推荐。该患者四线治疗启用新型靶向药物瑞派替尼,从患者使用瑞派替尼治疗的疗效评价结果来看,经由瑞派替尼治疗近2个月后,患者病灶体积减小,盆腔积液减少,达到了PR,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疗效。值得一提的是,研究提示[6],四线患者治疗进展后,瑞派替尼加量治疗可再次延缓疾病进展,为患者提供后续治疗提供了选择。结合目前患者疗效和耐受情况,在后续治疗中建议继续接受瑞派替尼(150mg,QD)治疗;若再次进展,可考虑瑞派替尼加量(150mg,BID)治疗。 从该病例的治疗过程我们看到,新型药物的获批为晚期GIST治疗带来新的希望,临床研究基因分型数据也给我们带来了证据与思考。临床治疗中,有针对性的对患者采取精准化、个体化治疗,有助于带来更大的获益。 参考文献: [1] Blay JY, Kang YK, Nishida T, et al.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. Nat Rev Dis Primers. 2021;7(1):22. [2]Blay JY, Serrano C, Heinrich MC, et al. Lancet Oncol 2020 Jul;21(7):923-934. [3]M.von Mehren, et al. RipRETinib as 4th-lin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: Long-term update from the phase III INVICTUS study. ESMO 2021 Poster: 1540P. [4]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: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(GISTs)(Version 1.2021). [5]中国临床肿瘤学会(CSCO)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2021. [6]John Zalcberg, et al. Intra-patient dose escalation (IPDE) of ripRETinib after disease pro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(GIST): Analyses from the phase 3 INVICTUS study. ASCO 2021. Abstract: 11536. ZMCNNP20211008003
基本情况